loading
装置
声音艺术
张亚东
工业遗存

751 D-PARK 声音装置

在2020年,PILLS工作室受北京751园区的委托,与音乐人张亚东合作为该园区创作一组声音艺术装置。751厂是上个世纪北京最重要的能源供给场所之一。随着科技发展与产能升级,场地的煤炭生产历史已成为过去。我们选择在工业遗存景观中植入新时代的发声器,为场地带来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;同时,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弥合空间和声音的联系,使工业结构空间释放丰富的声场,创造融入当下的独特场景与体验。 我们重新追溯了声学与空间的历史,整理出与其发展与运用密不可分的四种不同的声音原理——传声、回声、可视化和环境发声。基于这四种特性,我们结合751动力广场裂解炉、管道、储气罐等隐藏在公共空间角落的结构创作了四个声景装置——“蜻蜓”、“狐狸”、“兔子”、“刺猬”。整体方案充分利用园区既有的空中廊道,在视觉和空间上形成串联,以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这些被掏去功能内核的工业遗产。通过这些声音装置,观众得以深度地参与和感知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历史空间,从中收获新的理解和意义。 蜻蜓 “蜻蜓”位于 751 动力广场裂解炉的瞭望平台。飘浮的气囊形成一朵云,被细密的线缠绕着。看似随意地垂下的线团中,有些作为结构起支撑固定作用,有些则利用了传声筒的原理,通过连接“话筒”和“听筒”来传递声音。 锡罐电话这样私密一对一的传声方式,被挪用到开阔的公共平台,并通过混乱的线团打乱话筒与听筒之间的对应关系,让人们迷失在声音交织的场域中,难以轻易辨明声音的源头和去向。参观者们之间发生随机的互动、意外的相遇。裂解炉的平台不再仅仅是眺望的登高处,而是一个重新感知和体验周遭环境的实验场。 狐狸 “狐狸”伪装成裂解炉管道的一部分,借用回声与几何的紧密联系,呈现一个由圆柱体削切而成的冥想空间,让人们可以走进并聆听回声。与镲,锣,木鱼,颂钵等类似,回声的诗意往往源自于一个纯粹的声音频率,它能够形成比旋律更具有空间性的声场。装置本身也是一部巨大的乐器,向天空打开的顶部每12小时旋转一周,不仅引入光影,同时也带动发声。 在此基础上,参观者亦是协奏者,敲击管壁和踏入装置内部都会释放出新的声音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装置内音频回荡,光影回转,人们在这里可以演奏、倾听或冥想。工业遗存不再只是被观察的物质景象,更是一个活跃的、可参与的故事现场,与观众的内在世界交叉共振,是工业历史与个体感性的交互流动。 兔子 “兔子”的梭体外表面与生锈的工业管道材质相似,在外观上仿佛来自同一个时代。然而,内表面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声音图像:由网格状的镜面棱块构成的异形万花筒,将周遭的景观反射成无数个碎片;每个棱块都有独立的旋转轴,并且在底部配有相应的金属敲击板。与镲的发声原理一致,当观众触碰或按压装置内壁时,棱块失去平衡和稳定,沿着各自的对角线旋转,撞击底部的金属板发出声响。伴随着敲击声,网格面被打乱,万花筒内的镜像随之而扭曲和变形,碎片化的图像转译了参观者创造的节拍。 装置占据751动力广场草坪的东北角,为开阔的空间创造视线焦点。组成装置的三个梭体互成60度螺旋向上、紧密相扣,同时瞭望天空、裂解炉和火车头广场,在视线上连接声音系列的其它三个作品。 刺猬 受环境发声和烟雾模拟的启发,“刺猬”将751园区北侧的储气罐重新设想为一个大型工业声音装置。装置利用7000罐现有的结构,在底部用机械穹顶围合出一个可开启的封闭空间,在顶部安装风力带动的发声杆。 当机械穹顶开启时,内部气体受到压力, 室内空气产生旋转气流并向外弹出,形成烟圈,烟圈飞出的同时,带动空气震动,触发悬挂在结构网架上的发声杆。这样的景象既是一场当代艺术表演,也是一个地标性城市景观。 穹顶下的空间是一个消声室,吸声材料围合出独特而内向的声学环境,让现场的声音成为焦点。空间可以容纳展览、汇报、开幕、演讲、声音实验表演等多样的活动。 通过一系列声音装置,工业空间被激活,成为一个动态的、可交互的声场,为人们创造了听觉、视觉和触觉的综合体验,代表着生产工具向媒介的演变。工业园区从生产物品的地方变身为产生故事、承载意义的场所,作为城市中独特的空间形态和集体记忆的活化石,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公共职能。随着不同的潮流不断涌入并逐渐褪去,这些金属结构沧桑的外表在风中依旧,回响阵阵。

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:建筑及装置概念设计 项目位置:北京市朝阳区751D·Park 委托人:北京市朝阳区751D·Park 项目顾问:张亚东 主持建筑师:王子耕 设计团队:汪曼颖,陈滢潇,沐璨琦,李申,谢欣怡,林曜,黄洺媛,张耀文,张少敏,牛冰洁,刘正华,王康,苏子悦,宋蕾,林林,潘婧娴 研究指导:翁佳 研究团队:陈滢潇,沐璨琦,赵怡然,张中菁

© Pills Architects, inc.

power by stoyard

loading